•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理论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护航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3-20

晋中市委党校 郭娇

市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晋中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践,荣膺“2023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2024年3月29日,晋中市营商环境局挂牌成立,是全省首家挂牌成立的市营商环境局。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进一步深入总结、努力探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路径与策略,对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切实理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

加强信息平台支撑保障。在现有的电子政务网基础上,加快推进尚未入网的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构建企业法人信息、财税信息、信用信息等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促进对数据的深度开发和增值利用。着力构建企业数据库,建立企业电子档案并为企业提供输入接口,实现企业资料一次输入、动态更新、部门共享。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模式,加强跨部门联动响应,逐步消除管理和监管边界,多部门执法检查事项一次性完成。

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做好惠企政策的精准解读,从多个部门抽调业务骨干设立政策解读宣讲队,分产业定期组织政策宣讲会,使用“案例法”对各项惠企政策从适用范围、办理流程、对口部门等各个方面进行细化,编制台账式操作手册并实时更新,确保把政策送到企业,避免政策虚置空转,让尽可能多的企业获得精准化、个性化的政策扶持。

二、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型改革

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从领域上看,营商环境涉及市场主体准入、开办、运营、退出等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各领域。要完善全生命周期市场主体服务体系,加强实地考察调研,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企业活动,加大跟踪问效力度,全面了解企业整个全生命周期的具体需求,提供“换位思考”的贴心服务,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真正使市场主体低门槛准入、持续化经营、轻负担退出。最大限度降低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加强工业园区要素保障。把工业园区作为承载产业的关键,要加大园区的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全力保障园区发展所必需的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数据等资源要素要求,高效配置各类生产性、生活性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打造成熟园区。

三、架构有力的营商环境人才支撑

全力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好“大学牌”,构建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和企业需求信息库,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对接、互动、推送的双向选择机会。围绕“5+3”重点产业链,依托与产业链相关联的高校资源,建立相应的研发机构、检测平台、中试基地等,促进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在晋中市转化落地,充分发挥大学城高校的人才集聚优势、智力支撑作用。

选优配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拓展招商引资干部队伍选人渠道,采取公开遴选、社会招聘等形式,筛选有法务、经济、商务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提升招商引资干部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对招商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过聘请专家授课、招商专员现身说法,对招商引资工作人员在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交际关系和谈判技巧等方面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定期考核,把招商引资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一个平台。

四、全力助推新型招引模式提质增效

探索产业投资基金招商新模式。聚焦募资,与本地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合作设立子基金,凭借其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对所处行业的深刻理解、对被投企业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更准确地选择项目、识别价值。聚焦管理,提升基金管理运作能力,选择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承担操作层面的具体事项。引导基金指导方对引导基金的运营进行宏观指导,把控投资方向,使引导基金成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域资金“蓄水池”和重要平台。

加大产业链招商的补链强链力度。聚焦晋中市重点产业链,解构各产业链上游如原料与零部件、中游如制造核心装备和产品、下游如制造成品和服务行业的关联图谱,分析关键领域短板与劣势,按照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模式,开展定向招商和填空式招商,满足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求,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形成集聚和倍增效应。

五、因地制宜探索营商环境优化路径

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各县(区、市)应因地制宜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认识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结合市场产业动向,把握热点或商机,明确各自的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努力寻找适合本地区又错位相邻区域的产业方向,避免产业定位的“同质化”,开展差异化探索。

努力拓宽发展视野。抢抓“一带一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机遇,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地区,紧密对接百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找准合作契合点,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好项目。高度关注民营企业,多关照拥有核心技术、市场潜力较强的小微企业、初创成长型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鼓励其在专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逐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