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休市绵山北麓的丘陵间,藏着一座历经时光淬炼的村落——南庄村。这里距介休市区7.5公里,北望汾河平原,南倚绵山群峰,146户人家在1.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街巷与现代化的产业园区编织成独特的生活图景。作为古代并州通往平阳的必经之地,南庄村从商道上的喧嚣驿站,到如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森林乡村”,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地理风貌:
山水之间的宜居家园
南庄村的地理格局充满自然意趣。海拔1061米的地势让这里常年云雾缭绕,1598亩耕地随丘陵起伏,形成“坡地种粮、梯田栽果”的立体农业景观:春天谷子青苗随风摇曳,夏日玉米高粱绿荫如盖,秋季苹果核桃压弯枝头,冬季葡萄藤蔓在石墙上勾勒出优美线条。年均1000毫米的降水量滋养着这片土地,更造就了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当市区盛夏酷热难耐时,这里平均气温仅25℃左右,18℃的昼夜温差让夜晚需盖薄被,晨起山间薄雾弥漫,鸟鸣声中带着草木的清润,是周边百姓口口相传的“天然空调村”。
古人的智慧藏在村落的排水系统里。整个村庄以“凤凰展翅”为形:村中央的低洼地带是“凤腹”,南北走向的石头街如“凤脊”,东西民居似“凤翼”,北真武庙与南龙王庙分别为“凤头”与“凤尾”。每逢降雨,雨水顺着石头街的弧形坡度汇入中央排水渠,经西街暗沟流入西北侧的涝池。这个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涝池,由17层石块砌成上宽下窄的“倒梯形”,雨季能容纳全村雨水,防止内涝;旱季则成为牲畜的饮水池和农田的灌溉水源,村民们常感叹:“老祖宗留下的涝池,是咱村的‘天然水库’。”
交通的变迁串联起古今时光。曾经的“官马大道”如今化作平坦的水泥公路,向东15分钟车程直达介休市区,向西连接着国家4A级景区张壁古堡,周末常有骑行爱好者沿着山路穿行,车轮碾过的不仅是现代路面,更是千年来商队留下的深深车辙。
古建遗韵:
石巷深处的历史年轮
走进南庄村,东门“迎瑞门”的青砖拱券仿佛是时光隧道的入口。这座高4米、宽3.8米的堡门虽历经风雨,门额上“迎瑞”二字仍清晰可辨,与南门“浮翠门”共同守护着村落的南北要道。环绕全村的堡墙虽已部分坍塌,但从残留的石基仍能想象当年“四门环护、壁垒森严”的防御格局,巷道交错间,“三门石头街,南北两座庙”的布局如同一幅立体的古村落画卷。
950米长的石头街是南庄村的“脊梁”。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发亮,匠人特意设计的弧形截面暗藏巧思:两侧石子平铺形成缓坡,中央石子竖铺成排水槽,雨水顺槽流入暗沟,即便暴雨倾盆,街道也不会积水。漫步其上,龙爪槐的枝叶在石墙上投下斑驳阴影,鞋底与石板相叩的“嗒嗒”声,与远处的鸟鸣、近处的犬吠交织成独特的乡村韵律。
张氏家族的80余座明清院落,是南庄最厚重的历史典籍。“百忍堂”的砖雕影壁上,“鹿鹤同春”的图案寓意吉祥;“三多堂”的木雕门楣刻着“福、禄、寿”三星,刀法细腻如工笔画;而“春本堂”北房的“满堂执事”砖雕堪称一绝——头戴官帽的主人气宇轩昂,右手虚指日月,身后随从持扇肃立,衣褶的层次感与面部的神态刻画,让观者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官轿声。这些院落至今保留着“北房为尊、东西厢房对称”的四合院格局,窗棂上的冰裂纹、门墩上的鼓形石,处处彰显着晋商宅院的精致。
村中央的“甘露古井”是活着的历史见证。井水深达15米,水质清冽甘甜,井台边的楹联“日晶通天下,月朋镇乾坤”以拆字法组合“日”“晶”象征白昼,“月”“朋”代表夜晚,暗含“古井滋养昼夜、福泽万代”之意。距古井百步之遥的涝池,除了实用功能,更承载着村民的美好愿景:每逢农历新年,长辈会带着孩子绕池祈福,口中念着“水聚财聚,五谷丰登”,水面倒映的灯笼与星空,成为许多南庄人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
人文传承:
耕读传家的精神密码
张氏家族的迁徙史,就是南庄的成长史。自清代乾嘉年间落户至今,七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鼎盛时期“张家十八堂”连片而立,门前的上马石、院内的功名碑,诉说着家族“亦商亦耕”的荣耀。祠堂内的族谱详细记载着祖先从山东迁居至此的历程,每逢清明祭祖,族长都会带领子孙诵读“耕者务本,读者明理”的祖训,不少宅院的书房遗址至今仍能看到残旧的砚台与笔墨,百年前孩童在此习字的场景仿佛重现在眼前。
除了诗书传家,南庄还流传着“镖师传奇”。清代道光年间,介休城著名镖师阴泰忠在村西北坡下修建故居,他走南闯北护镖的故事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如今故居门楣上的两盏红灯笼,每逢节庆便会亮起,村民说:“这灯笼是给路过的商队照路,也是给咱村人亮着的‘信义灯’。”这种“崇文尚武”的传统,让南庄人既有耕读人的谦和,也有江湖人的仗义。
乡村的温度,藏在世代相传的习俗里。春耕时,村民会组成“换工队”,你帮我种玉米,我帮你栽果树;秋收后,打谷场上摆开“百家宴”,新收的小米粥、烤高粱饼香气四溢;婚丧嫁娶时,全村老少自发前来“帮事”,主妇们在厨房揉面、剁馅,男人们抬桌、搬椅,孩童们在石巷里追逐嬉戏。村中的“议事堂”曾是处理邻里纠纷、商定村务的场所,如今虽改作文化活动室,但墙上的“村规民约”仍保留着“公平议事、和睦相处”的传统,每月的村民大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的话题从当年的“修堡墙”变成如今的“民宿建设”,不变的是那份主人翁的热忱。
振兴之路:
古村焕新的时代实践
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春风吹进南庄,古老村落开始了现代转型。村里先后完成120户改厕、90户改气工程,新建的污水处理站每天处理生活污水50吨,曾经的“污水横流”变成“清流绕巷”。95%的街巷实现硬化、绿化,百年老宅在修缮时保留青砖石墙、木构梁架,却装上了地暖、太阳能热水器,推开雕花木门,屋内的现代家居与院外的古巷风光相得益彰,村民笑称:“咱过的是‘古董房里的新生活’。”
产业振兴让土地焕发新活力。2019年开工的养生养老基地项目,像一条纽带连接起城市与乡村:总投资2.68亿元的园区里,白墙灰瓦的乡居公寓错落有致,配套的健康管理中心、长者学院、养生餐厅,吸引了太原、西安等地的老人前来长住,一期工程建成后,直接创造就业岗位80余个,周边村民的土鸡蛋、手工馍成了“抢手货”。2020年成立的农翔种植合作社,将10间闲置民房改造成特产展销中心,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南庄小米、绵山核桃、传统老陈醋,游客扫码就能下单,年销售额从最初的5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不少村民靠此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改革发展中,南庄探索出“三赢”模式:150亩集体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既能拿土地租金,又能在合作社打工;张壁酒庄项目投资4000万元,建成集酿酒、观光、餐饮于一体的产业园,不仅带动2000亩高粱种植,还将酒糟低价卖给养牛场,形成“高粱酿酒-酒糟喂牛-牛粪还田”循环产业链,年产值达1600万元;春本堂变身“中堂文化博物馆”后,通过还原明清时期的生活场景,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25%的收益反哺村集体,用于古建维护和民生设施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村东的“初心园”里,廉政文化宣传栏与村史展牌并列而立;贯穿全村的“清廉街”上,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廉洁家风”标语;长达200米的文化墙描绘着耕读传家、孝老爱亲的故事,成为孩子们的“露天课堂”。连续五年举办的“最美家庭”评选中,照顾患病婆婆十年如一日的王秀英、带领村民发展电商的年轻干部李建军等典型人物,成为村民心中的“明星”。2022年落地的农村综改项目,通过“党员联户”模式推进16项民生工程,新建的徽派民宿群解决30人就业,亲子乐园每逢周末便挤满城里来的家庭,石巷里的欢声笑语与百年前的商队喧哗,在时光中形成奇妙的呼应。
站在村北的真武庙遗址俯瞰全村,石街如凤凰的脊梁贯穿南北,新建的养老基地与民宿群如同羽翼上的新羽,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暖的光泽。南庄村获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古老的排水系统仍在默默守护村落,当张氏院落的砖雕在阳光下重现光彩,当新一代南庄人带着祖辈的智慧与勇气迈向未来,这片土地正在上演传统与现代最动人的合奏。从“三门石头街”的历史回响,到“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南庄村始终相信:唯有守住根脉,才能拥抱新生;唯有携手奋进,方能不负青山。
本文由史俊杰撰写,参考文章:村委主任杂志社李霞文字《古韵今风——记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龙凤镇南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