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千“吹”百炼淬新生

—— 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技艺蒸蒸日上

来源:时间:2025-04-19

游客参观玻璃器皿展,感受流光溢彩的魅力。 本报记者 张浩亮 摄

造型奇特的玻璃器皿。 本报记者 耿新洲 摄
工人正在制作玻璃器皿。 本报记者 张浩亮 摄

一件玻璃器皿,见证历史、连接未来。

祁县玻璃器皿发轫于晋商开辟万里茶道之时,发展于清末民国初期意大利、俄罗斯、捷克等工艺传入之际,得益于300年薪火不断之力,兴盛于新时代数字技术之潮。

2017年,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县持续发掘非遗特色化、传统化、民间化、个性化的美学价值、使用价值,让玻璃器皿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打造集研发、生产、包装、运输、贸易为一体的玻璃全产业链,成为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古今贯通、中外融合的现代玻璃器皿集聚之地。

“慧” 于气——

包容的心态

4月16日,记者走进山西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工人单秀城手持空心金属吹杆,从高温炉里快速挑出融化后的玻璃熔液,将其放入模具后对准吹杆吹气,同时用手旋转吹杆。玻璃熔液在模具内慢慢冷却,杯口部分就随着他恰如其分的吹气渐渐成型。

嘴里的气、手里的劲、眼里的神,成为传统玻璃吹制老手艺人的绝活儿,而这口气讲究的是“一气呵成”,才能使玻璃均匀成型。

“工人们生命的体验,决定了他们在吹制玻璃器皿过程中能否实现一气呵成。”单秀城说道。

祁县玻璃器皿的吹制源于劳作、寓于生活,从儿童玩具、马灯罩起步,逐渐长于大地、顺于时令,形成了蜡台、风灯、果盘、花瓶和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可以说,“活生生”的日子为每位吹制工人提供了“闹腾腾”的创作智慧。

单秀城告诉记者,祁县玻璃器皿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内嵌于日用常行之中,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深蕴其中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和文化记忆。

“您怕不怕把玻璃熔液吹破?”……当问及在吹制过程中做不到一气呵成怎么办时,单秀城说:“要有包容的心态,每一次失败,都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单秀城道出了吹制工艺的另一层“慧气”,那便是数万次浴火重生积淀后的审视。正是数万次或成功或失败的创作,汇千泉万瀑、生千变万化,让玻璃器皿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今年69岁的单秀城依旧在“热腾腾”的熔炉旁吹制玻璃器皿,他如同那一团炽热的玻璃熔液,唤醒了非遗生动质朴、精工细作、顺天应时、承星履草的文化精神,激励、引领更多的吹制工人推陈出新,让非遗回归“生活”,再现“本真”,适应当下,突显“本色”,实现匠心独运与非遗特质的“双向奔赴”,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非遗,让非遗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

放眼如今的祁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玻璃器皿匠心美艺完美融合,融中外风格为一体,集东西文化之大成,淬炼出中国玻璃艺术独有的神采神韵。在数字经济新晋商的助力下,夯实了全国首家日用玻璃器皿产业智能中心、全国唯一国家级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支撑,全县玻璃器皿企业发展到近百户,产品近万种。

奋进在“一带一路”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平台上,开放激发出昂扬新风采,集聚起巨大新势能,祁县玻璃器皿大踏步走出国门、享誉全球,产品远销欧美8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余户跨国企业与祁县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生产全世界、供应全世界、行销全世界。世界的玻璃器皿聚集于此,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成为晋中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

“转”于劲——

滚烫的创新

“制作一个成型的玻璃器皿,要遵循玻璃溶液流动的规律,随时转动手中的吹杆,只有用好手中的劲,才能将师傅们炉火纯青的工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玻璃器皿吹制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健生告诉记者,吹出来的杯子要想符合生产标准,一方面靠师傅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靠对生产工具千锤百炼的改良。

近年来,生产使用的靠板、夹板、开口钳等工具都一点点进行了改良,更加适合工人们的工作习惯,也更加有利于生产出合格的玻璃器皿。两者结合起来,现在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误差不会超过1毫米。

从一代的原煤炉,到二代的天然气炉,再到如今的电炉工艺,每一次工艺的改良,都见证了师傅们对非遗传承的敬畏之心。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近年来,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与上海东华大学合作开发无铅水晶玻璃,以数字经济为牵引,研发出自动化、智能化压制工艺,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开了贯通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经济的新通道。

无独有偶。祁县对所有玻璃器皿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人才和技术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承,形成了以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为带动,涵盖贸易流通、原料供应、耐火材料、坩埚铁艺、模具包装、运输手绘等200多户配套企业,从业2万余人的玻璃产业链。

正是凭着这股子“转”劲,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工艺在传承中守正创新,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滋养,一次次在对匠心之美、技艺之美、精神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涵养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成为面向未来的“源头活水”。

“融”于常——

身边的非遗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中,祁县玻璃器皿凭借卓越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球市场影响力成功入选。

数据显示,祁县年产玻璃器皿超26万吨,年产值达31.5亿元,70%为出口,其手工吹制玻璃器皿占据全国60%的市场份额,高脚杯出口量更达全国80%以上,全球每4件手吹玻璃制品中就有一件来自祁县。

多年来,手吹玻璃制品通过品牌建设,拉进了与受众的距离,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非遗就在身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与全球经济同频共振,不仅将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等多个“国字号”招牌收入囊中,还以其优秀的产品品质,连续供应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7年和2019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等。

“走出历史焕发新光彩,走进当下释放新动能,走向未来发挥新作用,是我们对非遗的期许,更是保护传承非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健生说道。

作为玻璃器皿吹制工艺的非遗传承人,李健生致力于打造“身边的非遗”。他把传统手工制作与玻璃文化、艺术相融合,开发建设了“玻璃文化艺术园”,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推行“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营销策略,有效提升了红海玻璃的知名度,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劳务品牌是推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近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晋中市首批市级特色劳务品牌名单,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祁县玻璃吹制工”成功入选。

劳务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祁县通过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培养了大批玻璃艺术大师、技术能手和工匠,为“祁县玻璃吹制工”劳务品牌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眼下,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

“我们将用活祁县玻璃器皿这一地标产品,加大对祁县玻璃器皿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深化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有效提升祁县玻璃器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大力提振消费,真正让祁县玻璃器皿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李健生表示。

记者  雷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