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天的第一缕微风拂过,桃花宛如小姑娘娇羞的脸蛋,泛起醉人的红晕;杏花恰似纷纷扬扬的雪片,纯净洁白。就在这悄无声息间,方山县张家塔村迎来了属于它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色彩交织,奏响了一曲生机勃勃的春之乐章。
张家塔村,虽偏居一隅,却是不折不扣的宝藏村落。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又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还是首批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以及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漫步在村里,每一块历经岁月打磨的石头,每一面斑驳的墙壁,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忠实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如何在保护好张家塔古村落的同时,推动其发展,还能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呢?近年来,方山县委、县政府从开发和传承入手,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乡村振兴和村民致富得以协同推进,共同绽放光彩。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得守好”
张家塔村距离方山县城约20公里,驾车前往,一路上山峦连绵起伏,道路蜿蜒崎岖,却也正是这份曲折,为旅途增添了别样的风景。车窗外,青山绿水如画,每一处转弯都像是一场惊喜的邂逅,让人愈发期待目的地的模样。
刚踏入村子,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得守好!”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峰介绍,村里的民居历史底蕴深厚,36个院落、252孔窑洞,是清代时,村里赵姓老祖宗赵山及其子孙八代人依着山势精心建造的。这些建筑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坚固的城堡。历经350多年的风雨洗礼,村子依旧保留着完整的格局,高大的围墙环绕四周,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家家户户院墙高耸,却有隐秘的甬道将36个院子巧妙相连,村民足不出户便能逛遍全村,既方便了自家往来,又具备良好的防盗功能。
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美观的老房子,大多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青砖灰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古朴的光泽;房檐微微上翘,像是岁月扬起的嘴角,透着独特的韵味。墙壁上那一片片斑驳,是风吹雨打的印记,更是时间赋予的勋章。每一扇雕花窗户、每一处石刻,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的老物件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熠熠生辉。
然而,曾经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再加上房屋长期无人修缮,村子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一直被埋没。因老屋年久失修,木梁腐朽,砖瓦坍塌,村民们无奈之下只能搬离。曾经热闹非凡的小巷,渐渐变得冷冷清清,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屋,在风中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近年来,张家塔村积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按下乡村建设“快进键”。村里的民宿大多由老宅子改造而成,外观维持原有的风貌,内部经过精心设计,既保留了古朴的韵味,又融入现代的舒适元素,让人住得惬意自在。其中,香蒲小筑精品民宿深受年轻人喜爱,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打卡体验。
香蒲小筑的老板张国伟,早在村子开发之初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它的潜力。他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从考察到装修,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将小院打造成了极具北方特色的民宿。张国伟对张家塔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张家塔村的特色独一无二,在吕梁乃至全国都很难找到。这里不仅有神奇的地下甬道,建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深入挖掘。”他计划以黄土高原北方民居为品牌,借助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东风,采用“民宿+”的模式,将张家塔村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年轻人领略黄土高原的独特魅力。
“把文化传承下来,这是咱的根”
传统村落宛如大自然与老祖宗馈赠的“珍宝”,见证着乡村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如何让这份珍宝代代相传,愈发兴旺呢?
2024年夏天,张家塔村特意从北京邀请了专业团队,为地下甬道进行三维数据采集,为古建筑建立详细的“档案”。在修缮破损、遭受病虫害的房屋时,村里尽量使用原有的材料,遵循古老的手艺。村党支部委员张健自豪地说:“墙皮脱落、砖瓦松动时,我们就请村里的老师傅,用土办法,把玉米秸秆和土混合在一起抹墙。这样修缮的窑洞透气性好,不易潮湿,对房屋的保护效果极佳。”
村委委员王建花在带领记者参观时,特意介绍了一块明清时期的赵氏功名录。上面记载着,整个清代,张家塔村出了2个进士、7个举人,还有近百个拔贡、秀才。如今漫步在村里,仍能看到不少劝学、修身、齐家的牌匾,这些牌匾时刻提醒着村民传承先辈的优良品德。
村里的情景剧《梦回张家塔》深受欢迎,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观众们观看后,无不心生敬意。来自孝义的游客侯文斌感慨道:“看完张家塔村的民俗表演,能真切感受到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传递,让人心里暖烘烘的。”
“把文化传承下来,这是咱的根!”村民赵卫平是赵氏宗族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每到周末,他就组织赵氏后人在村里讲述祖训,宣扬耕读传家、邻里互助的美好品德。他说,这个赵氏聚居的村子却以张氏命名,其中蕴含着谦让、和睦的美德。在他们的带动下,张家塔村互助友爱、尊师重教、讲究礼仪的氛围愈发浓厚,游客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村子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王军峰表示,在张家塔村,每个节日、每次庆典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契机,也是庆祝美好生活的时刻。过节时,村里处处弥漫着浓浓的民俗气息,村民们身着漂亮的传统服饰,在阳光下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
“把老村庄运营好,这是咱赚钱的道”
“千万工程”经验在张家塔村的落地,成了村子命运的转折点。
乡村发展,规划先行。方山县对村里的甬道进行了全面规划,对老屋进行修缮,启动了古村落开发项目。按照旅游发展的需求,将张家塔民居划分为观光区、休闲区和沟壑花海区。在不破坏老村子格局的前提下,对公共区域进行改造,一场守护传统文化的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张家塔村的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游玩项目不断丰富。截至目前,已投入近7000万元,其中南门、5个大院落的修缮,停车场、坡体改造,以及婚俗馆、精品酒店、研学基地、演艺中心等项目均已完工。
来自河北的游客陈春江在游览完所有院子后,不禁赞叹道:“这里的窑洞和院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像宝塔一样,下面窑洞的顶就是上面院子的地面,充分利用了每一寸土地。更神奇的是,所有院子都被地下甬道串联起来,不出大门就能逛遍全村。这是我见过最独特、最精巧的传统民居,真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并保护好这份老祖宗的智慧。”
张家塔村不仅注重自身建设,还善于借助互联网和媒体进行宣传。近年来,许多影视剧、纪录片、民俗宣传片纷纷来此取景拍摄,艺术家们也纷至沓来,用画笔和镜头记录村子的美丽。这些作品让更多人看到了张家塔村的魅力,也让村民们更加重视保护老村子。
2024年7月1日,一部讲述传统民俗的纪录片《张家塔》上线,张家塔村就此“火出圈”,其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村民们发现了新的商机。许多人投身于民俗展演、非遗传承、游客接待等行业。村民赵继兰瞅准时机,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铺。随着游客增多,她的收入也不断提高。赵继兰笑着说:“旅游开发让咱村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跟着受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村民赵学义经营的骑马体验项目也备受欢迎。他穿着极具特色的东北大花棉坎肩,头上裹着白毛巾,手里牵着马缰绳,大声吆喝:“骑三圈十块钱,人少就骑四圈,要是人再少,骑六圈、七圈都成!”他的吆喝声总能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把老村庄运营好,这是咱赚钱的道。”王军峰说,2024年,张家塔村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村民增收5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14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4万元,其中旅游收入人均达3200元,占比近23%。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张家塔村找到了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如今,张家塔村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出硕果,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它将古村落保护与现代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了村民致富,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相信在未来,张家塔村会继续绽放光彩,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记者 李全宏 通讯员 肖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