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春耕里的“科技范”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4-22

当前,正是春耕春播的黄金时节。我市各地抢抓农时,大力推广智慧农机、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品种试验示范,让科技成为春耕春播的有力支撑,为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春浇是土地过冬后喝的“第一口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眼下气温逐渐回升,正是春浇的关键期。在祁县贾令镇西高堡村的田野上,农户们正忙着将大块耕地划分为0.5亩的小畦块,通过这种缩小灌溉单元的方式,实施汾河水精准灌溉,让灌溉更加科学高效,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农业高质量发展,人才也是关键。祁县农业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实、发展韧性强。该县立足实际,全力以赴打好春耕春播“主动仗”,持续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举办专题培训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近日,在祁县城赵镇常家堡村的玉米单产提升培训班实训现场,50余名学员围拢在一台新型玉米精播机旁,认真聆听农技专家现场讲解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据悉,本场培训全程采用“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观摩交流”的形式,将前沿农业科技知识与本地生产实际相结合,重点围绕玉米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让学员在田间地头实地观摩农机操作、铺地膜、播种等一体化的技术,直观感受新技术、新农具的优势,帮助学员更好地把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春潮涌动、生机无限。走进左权县麻田镇东安村的水稻育苗大棚内,自动化育苗机正在高效运转。村民们将育秧盘、基质、水稻种子有序放置在智能设备上,机器自动完成摆盘、填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排排规格统一的秧盘快速成型。这些秧盘制作完成后,将进行集中培育,为后续插秧工作提供保障。

东安村村委会主任王守伟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立足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把优质水稻种植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不断总结种植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种植设备,采用“培育—种植—收割—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持续扩大种植规模,今年种植面积将达240亩。为把水稻产业做大做强,东安村引进自动化育苗机,在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育苗效率和苗种质量大大提高。

进入春耕春播期,麻田镇还在柴城、麻田、泽城等村,集中连片开展核桃品种改良工作,总面积达1800亩。左权县林业局经济林站技术员张勇说:“本次改良选用礼品2号核桃品种进行嫁接。该品种青皮核桃在市场销售火热,进入挂果期后,预计产量能提升30%,将进一步提高核桃种植户的收入,有效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玉米种植是寿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在寿阳县福康农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270亩的高标准玉米种植基地内,8台农机具在田间奏响春耕“进行曲”。只见大型旋耕机在农机手熟练的操控下来回穿梭,锋利的旋耕刀轻松切入土地,将泥土层层翻开,沉睡的土地瞬间变得疏松透气,为春播春种做好充分准备。

该园区负责人赵爱民介绍,公司致力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广应用智能数字水肥一体化技术,探索出“深松深耕—种植—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收获”的完整种植管理模式,率先在全国建成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华北有机旱作之“芯”,成为玉米丰产丰收的“翘楚”。为给玉米生长创造最优生长环境,公司不仅配备了现代化农机设备,更依托智能水肥一体化平台实现了精准栽培。

据了解,智能水肥一体化平台涵盖水肥一体化、农事管理等13个功能模块,通过这些功能模块可以清楚追踪土壤墒情和地块管理等,实现玉米种植精准化、标准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从精准灌溉到自动化育苗,从智能一体化技术到品种升级改良,一幅幅“春耕图”的背后,是一场场现代农业的“科技秀”。随着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的加速落地,广袤田野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澎湃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让“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焕发出“科技耕耘”的全新生机。

记者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