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为美好生活加“分”

—— 我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4-22

生活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长远和大局。

《晋中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市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是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既是关系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民生大事”。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选定试点、打造亮点、突出重点、城乡一体推进”目标要求,坚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维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采取建体系、强机制、广宣传、抓示范等扎实举措,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提质增效转型。

截至目前,我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8.43%,全市11个县(区、市)共有82个乡镇、778个行政村试点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乡镇覆盖率达80.40%,行政村覆盖率达39.92%。如今,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尚。

前端设施日趋完善——

让生活垃圾“各回各家”

“可回收的丢蓝色,厨余垃圾是绿色,其他垃圾用灰色……”4月8日一大早,家住市城区保利壹号公馆的张女士,拎着分好的垃圾走向小区垃圾分类亭,熟练地将其分门别类投进垃圾箱。“在女儿的带动下,将生活垃圾预先分类,然后分类投放,逐渐成为我们一家的日常习惯。”张女士笑着说道。

在市城区文苑街玉湖二巷口,市民杨先生正在熟练地使用智能回收箱投放垃圾。记者注意到,回收箱具备自动称重和智能识别功能,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可回收物的种类和重量,并根据市场价格实时计算,收益直接返现。

“很多人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如今的得心应手,投放垃圾的习惯正在慢慢改变。”杨先生告诉记者,智能回收箱大大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现在家里的废纸、塑料瓶、旧衣物等可回收物随时都能变现,既环保又方便。

示范小区打造是我市2025年垃圾分类年度重要工作内容,不仅是以点带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落实的关键举措,更是促进社区精细化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已精细化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0个,以示范小区为标杆,以示范场所作表率,着力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经验模式。

生活垃圾分类,不光市城区在推动,农村也在积极行动。

在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集自动感应开合、智能除臭、满溢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屋令人眼前一亮,通过人脸识别、手机扫码或感应刷卡三种“无接触投放”模式即可进入,智能系统能精准识别20余类垃圾。

完成垃圾投放后,相应积分便会存入村民“绿色账户”中,累计到一定数量,便可兑换香皂、洗衣粉等日常用品。“把垃圾分类投放既能得积分换东西,还能美化环境,划得来!”智能小屋投运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垃圾分类投放的甜头。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是精细化治理的必答题。截至目前,我市指导各县(区、市)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示范乡镇,并选取“六好乡镇”,建成34个精品示范村,建设46个智能垃圾分类投放屋,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晋中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范本,以垃圾治理小切口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高质量推动乡村环境由表及里全面提升。

分类收运精细管理——

千方百计防止“混装混运”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才是真正的垃圾分类。特别是收运环节,是垃圾顺利“回家”的关键和保障,不仅关系到末端处置,也直接影响市民做好分类的积极性。

把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关”,市城市管理局按照“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要求,以精细化管理持续推动生活垃圾中端收运质量。目前,全市建有4座大型转运站,实现垃圾压缩、除臭处理,达到资源化利用,确保生活垃圾严格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处置,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和管理效能。

全面细化垃圾分类收运管理流程,合理安排车辆调度,按“四分类”标准配置专用运输车辆,喷涂分类标识,优化分类收运网络,坚决遏制生活垃圾“先分后混”现象。

同时,加大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定期培训和实操演练,不断提升操作规范性和专业化水平,确保严格执行分类收运要求。

加快配齐、配足生活垃圾专业运输车辆是促进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能力与分类收集量相匹配的重要举措。

在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方面,2023年我市购置可回收物车10辆,主要对市城区可回收物进行收集、回收及再利用。

在厨余垃圾方面,8辆餐厨垃圾车和1辆新能源厨余垃圾车用于日常收运。

在有害垃圾收集处置方面,购置新能源有害垃圾车2辆,定时将各居住区、单位零散的有害垃圾集中收运暂存,由省固体废物处置中心进行转运处置。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分类收集是前提。为强化源头管理、提升分类质量,我市制定了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方案,并组建晋中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吸纳了4000余名志愿者。

今年以来,充分利用世界能源日、学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3500余份,覆盖人数达2万余人。与此同时,各公共机构、商铺门店、学校、市场以及街道、社区广泛参与,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循环利用闭环处理——

各类垃圾都能“吃干榨净”

厨余垃圾经过生产处置后,油脂用于提炼生物柴油和工业润滑油脂,废渣可作为生物有机肥原料运用于农业种植生产;其他垃圾焚烧产生的高温,通过装置发电输入电网供给千家万户……不起眼的各类生活垃圾,通过不同途径的资源化利用后“华丽蜕变”,还能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垃圾分类后,回收处理是关键。我市按照“‘精’在投放、‘细’在收集、‘成’在处理”的基本思路,加强建设运营,完善末端设施,打造闭环处理,不断提高末端处置能力。

生活垃圾焚烧方面,目前全市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0座,其中焚烧3座,设计处理能力2200吨/日;卫生填埋7座,设计处理能力867吨/日,市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已覆盖榆次区、太谷区和祁县。介休市、灵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更新改造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平遥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处理能力600吨/日,预计4月底试运行;和顺县2025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覆盖昔阳、左权和榆社。届时,将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餐厨废弃物处理方面,目前全市建成2座、在建1座。其中,晋中市环和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于2019年建成投产,处理能力60吨/日;寿阳县碧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进入试运行,设计处理能力50吨/日;介休市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建成投产后,处理能力达120吨/日。

不仅如此,我市在这项工作上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为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能力按下“加速键”。着力搭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平台,集成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将实现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理的全流程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一体化垃圾监管体系。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今年可完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平台建设工作。

垃圾分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更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我市城市管理部门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推动垃圾分类实现从“新风尚”到“新习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变“随手扔”为“随手分”,让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理念真正融入每个人心中。

记者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