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清华大学晋中博士团“一周一主题”系列活动走进昔阳

解码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26

太行山麓,暑意正浓。7月24日,市委人才办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清华大学晋中博士团和上海交通大学实践团穿梭于昔阳县的青山绿水间,以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探寻经验,在北方山乡的鲜活样本中触摸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机脉动。

步入昔阳县沾尚镇沾尚村,一场“垃圾革命”正悄然改变村庄面貌。用废弃啤酒瓶制作的绿油油的“树叶”新颖别致,农业器具麻绳包装的酒文化人像醒目庄重,水泥“餐厅”为行人提供阴凉,各色塑料瓶串联成的彩虹墙亦成为打卡新标。“用最少成本打造最有趣味的微景观。”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沾尚村目之所及碧草连天、花香四溢,引得学子们流连忘返、合影留念。

作为我国首批命名的绿色村庄、国家森林乡村、市级生态旅游村,乐平镇崇家岭村以“四季康养”定位备受好评。博士团一行乘观光车沿山路而上,清风惬意、绿意盎然。山腰上,30个高标准营地如点点星光吸引众人注意。步入其中,典雅大气的现代化住宿环境彰显高品质服务水平,亲水民谣码头唱响农文旅融合新歌。“体验感直接拉满,感觉全身的疲惫都被治愈了!”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赵苏原说道。做足“山水”文章让昔日的穷山沟蜕变为了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在乐平镇西南沟村,博士团行走于保存完好的清代院落群中,沉浸式感受文旅全新业态。在这里,雕花木窗与精美汉服完美映衬,大院文化同旅拍经济古今交融,为古村落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示范。同样是“旧村盘活”,在大寨镇大寨村的半山腰,废弃多年的土窑洞也迎来新生:具有历史意义的火车厢窑洞改造升级,打造出兼具现代气息与地方特色的窑洞宾馆,依势而建、错落有致,无院墙隔离,完整保留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貌。博士团成员中来自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万飞宏感慨:“闲置资源一旦盘活,山水都是真金白银。”

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是乡村振兴题中之义。在大寨镇郭庄村,“水云间”民宿枕水而建,村集体与水库管理处联动开发。在大寨镇北亩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已形成从特色养殖到鹿茸深加工、观光体验的全产业链条。“一公斤鹿茸2800元,年产鹿茸5000公斤,所用工人全部为附近村民,月薪最高可达4000元。”养殖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的立体图景,成为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注脚。

从沾尚的“垃圾革命”到崇家岭的“美丽经济”,从西南沟的文化根脉到郭庄、北亩的创新实践,晋中乡村的蜕变印证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强大生命力。下一步,清华大学博士团和上海交通大学实践团将以最前沿的学术目光与最深厚的乡土实践,为晋中广袤田野催生出更多振兴硕果。

记者李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