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22
近年来,我市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推行幸福河湖建设,以高品质河湖生态环境支撑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幸福河湖建设工作,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常书铭,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河长刘星共同签发总河长令——《关于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专项行动的决定》,市政府出台配套实施意见,市委督查室全程跟踪问效,各级各部门坚决扛起幸福河湖建设职责,构建起“部署—推进—督导”的闭环管理体系,凝聚起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建设幸福河湖,我市坚持节水优先,严守水资源管理防线,落实全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双控”指标,强化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实现工业、生活、服务业及大中型灌区斗口以上计量全覆盖。同步推进农灌机井“以电折水”试点工作和超采区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国家节水行动,黄河流域10个县(区、市)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之盾。我市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安澜为基,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双向发力,总投资22.3亿元开展防洪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河道堤防治理工程40项,治理河道650公里,建设堤防护岸270公里,疏浚河道278公里,进一步夯实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根基。全面落实“四预”措施,成立防汛抢险专家组,搭建水利、气象、应急多部门联合会商平台,及时研判汛情水情发展趋势,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实现“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治理目标,进一步提升守护河湖安澜的综合能力,织牢织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水,是生态之基、文明之源。我市锚定“一泓清水入黄河”目标,水岸同治、溯源管控、治提并举,今年已完成67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139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33.1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生态补水700余万立方米,全市7个水质国考断面中5个达优良,7个省级湿地公园风光秀美,天鹅、黑鹳等国家一级野生鸟类在河湖聚集,见证了晋中河湖焕发新生。以文化为魂,深入挖掘治水典籍、河湖传说、灌溉历史等涉水文化,有效保护万里茶道、汾河渡口、沿河古村等水利遗址,建设水情展馆、河长制主题公园、文化小镇等一系列载体,实现水与人文深度融合,河湖文化品位与历史底蕴大幅提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用活水元素、做大水产业、发展水经济,将幸福河湖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整体布局,探索“河湖+”“水利+”融合模式,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廊带、休闲康养廊带、晋商文化旅游链、涉水产业集聚群,实现绿色水产业和绿色水经济比翼齐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守护每一条河流,滋养每一片湖泊,我市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昌源河成功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潇河晋中市段、昌源河祁县段和榆社云竹湖3条河(湖)达省级五星级幸福河湖标准,寿阳白马河、榆次涂河、左权柳林河3条河流达省级四星级幸福河湖标准,“治水之害、用水之利、彰水之美”正变为人水和谐的幸福实景。
记者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