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委党校 雷瑞萍
实现高质量低碳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当前 “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晋中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晋中市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从产业生态化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双重视角协同发力,努力探索因地制宜的低碳转型新路径。
一、产业生态化:从“线性经济”到“循环共生”
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将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手共抓,通过循环经济和工业共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推动产业的低碳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更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与循环经济的构建上。
推动焦化行业的“绿色重生”。晋中市推动焦化行业从传统高碳生产向循环经济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黑色焦化”到“绿色氢能”的产业升级。以安泰集团为例,企业投资4.6亿元建设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将炼焦副产物(含55%-60%氢气)经深度净化后转化为燃料电池用氢,年产能达3000吨,成本仅为电解水制氢的1/3(约8元/公斤)。同时配套建成加氢站,服务50辆氢能重卡物流车队,形成“煤—焦—氢—车”闭环产业链。该模式不仅破解了焦化行业“只焦不化”的困局,还与晋中实际相结合延伸了产业链,为同类地区提供了“资源高效利用+低碳转型”的实践样板。
探索农业土地的“复合利用”。晋中市创新“光伏+农业”土地复合利用模式,在寿阳县建成300MW农光互补电站,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双重收益。光伏阵列间距扩大至4米,确保苜蓿等耐阴作物光照需求,土地综合利用率提升40%,年发电量3.6亿千瓦时可满足10万户家庭用电,较传统煤电减排CO228万吨。这种“清洁能源生产+现代农业经营+生态修复”的三重效益模式,为北方旱作农业区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晋中经验。
二、能源结构优化:从“高碳排放”到“清洁低碳”
能源结构优化是基于安全、经济、环保的“能源三角”理论,推动“高碳排放”的传统能源向“清洁低碳”的新能源的结构性转变,这一转变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
甲醇经济全产业链的构建。晋中市依托煤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甲醇经济作为低碳转型的差异化路径,构建了“绿色甲醇制备—甲醇汽车制造—加注网络”全产业链生态。通过焦炉煤气富氢特性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相结合,晋中实现了低成本绿色甲醇规模化生产,并依托吉利晋中基地年产10万辆甲醇重卡的产业优势,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甲醇商用车生产基地。甲醇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柴油减少40%,且可直接利用现有加油站改造加注设施(晋中已建成50座甲醇加注站),形成“煤—氢—醇—车”的闭环模式。这一选择既规避了纯电动路线面临的锂资源约束和低温性能短板,又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成为资源型城市交通领域脱碳的典型样本。
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体系的建立。晋中市通过“电源侧储能+电网侧调节+需求侧响应”三位一体模式,系统性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在电源侧,寿阳县建成300MW“光伏+储能”电站,配储比例15%;在电网侧,榆次区投运200MW/400MWh独立储能电站,通过峰谷套利和辅助服务年收益达1.2亿元,将区域弃风弃光率从12%压降至5%以下;在用户侧,瑞光热电等企业安装15MW熔盐储热系统,实现热电解耦调峰。晋中创新采用的“共享储能”商业模式降低了中小电站的配储成本,2023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28%,发电量同比增长40%,储能度电成本降至0.3元以下,为北方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提供了“经济性+可靠性”双优的晋中方案。
三、双重驱动下的协同效应:产业生态化与能源结构优化的融合
晋中市的低碳转型实践深刻诠释了“产业生态化与能源结构优化”双重驱动战略的协同价值。通过构建“煤—焦—氢—醇”循环产业链,晋中实现了传统焦化产业的生态化再造,使资源利用率提升40%以上;同时依托“风光储氢”多能互补体系,推动清洁能源占比在五年内提升23个百分点。二者的深度融合产生了显著的乘数效应:一方面,焦炉煤气制氢耦合光伏绿电,打造出具有晋中特色的“灰氢转绿氢”路径;另一方面,甲醇经济与储能电站的协同布局,既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难题,又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产业系统重构+能源体系升级”的协同模式,突破了资源型城市“就环保谈环保、就能源论能源”的转型窠臼,形成了“降碳—增效—增值”的良性循环。其创新价值不仅体现在吨焦炭排放下降15%等量化指标上,更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兼顾发展质量与转型速度的特色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了“立足禀赋、系统施策”的转型方法论。未来,随着碳市场机制完善和技术迭代深化,这种双重驱动模式将释放更大的协同红利,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晋中的低碳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产业升级与能源革命有机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力,方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展望未来,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晋中模式所蕴含的“循环共生、多能互补、协同治理”等理念,必将为更多资源型城市探索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一实践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践行,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资源型地区的有益探索,值得我们继续不断发展、完善和推广。(文中数据均来自官方统计公报、行业白皮书、行业分析/评估报告和《中国能源报》《中国化工报》等公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