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22
沿松溪大道一路南行 ,景色越来越美,秋意越来越浓。远眺车窗外,玉米、油葵、谷子、高粱……各种农作物姿态蓬勃,构成一幅绚烂的秋日画卷。一座座干净整洁的二层小楼掩映在黄绿参半的草木之中,展现着乡村振兴带来的昂扬风貌。
这里就是大寨村。
近年来,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在党总支的带领下,秉承着“一产稳农、二产兴农、三产富农”的发展思路,通过三产融合发展、盘活闲置资源、落实综合保障等一系列务实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夯实基础奏响发展强音
产业兴旺,是解决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但究竟怎样做才能提升乡村产业,壮大产业规模?
关于这个问题,大寨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因地制宜谋发展,千方百计挖潜力。
走进狼窝掌,充满科技含量的村校合作试验田映入眼帘。
160余亩的小杂粮试验田里,来自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围绕谷子、高粱、芸豆等杂粮作物进行科研实践。
大寨村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动“特”“优”杂粮种植的同时,还实行“五统一”,种植了玉米、油葵、豆类,农户耕作变得轻松,种田收益也越来越多。
夯实农业基础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也少不了创新的发展思路。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寨村还以大寨新胜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推出了大寨核桃露、大寨醋、大寨酒等地标性农特产品,在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大寨村的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寨”品牌影响力也持续提升。
文旅发展点燃致富引擎
大寨村党总支深知,村内整齐排列的火车厢窑洞是宝贵的资产。为了唤醒这些“沉睡”的闲置资产,大寨村通过村企合作,租赁村民87孔闲置窑洞、158间旧瓦房,把窑洞、瓦房变成了一间间客房、餐厅、酒吧、茶室,别具一格的消费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些由窑洞、瓦房改造而来的文旅消费新空间,自2024年4月底投入运营以来,实现营收300余万元。
要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就必须充分激活文旅产业新生态。
近年来,大寨村陆续展开了对大寨旧村、新村的分类改造提升工作和对大寨食堂、柳树院会客厅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推出实景演绎剧《大寨四季情》,讲述大寨人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奋斗场景,2024年全年累计演出320余场,名村效应得到了充分释放。
大寨村的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2024年,大寨村游客量较往年翻番,突破至60万人次,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800余万元,村民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综合保障书写幸福账单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庄发展得好,更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大寨村打造一座6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设置了健身房、棋牌室、阅览室、室外篮球场等活动空间。同时,大寨村还建设了一间卫生室,为村民提供日常体检、看病购药等服务。
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大寨村还向村民提供了丰厚的福利补贴。
“我们大寨村实行年度分红,大寨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给入股户每年能分2000至3000元呢!还有大寨新胜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每年都会给每名村民发放1000元!而且,村民还享受养老金制度、奖学金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可以领200至300元养老金,村里的大学生每人每年可以领800至1000元奖学金。”大寨村原党支部副书记、妇联主任李怀莲笑着介绍道。
丰收的谷物映衬着大寨村村民们幸福的笑脸。如今的大寨村乡村美、百姓富、产业兴,村民获得感不断提升,大寨村的幸福路也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张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