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绿富同兴幸福长

——我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22

祁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

祁县昌源河的碧波上,黑鹳掠水的翅尖划出生态之美;和顺“豹乡田” 的阡陌间,谷穗饱满的弧度漾开丰收之喜;介休微藻阳光房的光影中,点“碳”成金的智慧照亮转型之路……秋日的晋中,正以山河为纸、奋斗为墨,执绿为笔,绘就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坚定步履;每一处风景都写满治污攻坚、生态修复、节水兴水的实干担当;每一片蓝天都承载着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深厚情怀。

晋中,正以驰而不息的逐绿实践,让绿水青山可触可感,让“金山银山”可感可及,让幸福靠山可依可享。

守护青山绿水

全域发力绘就生态新画卷

一泓清水,见证生态之变;一片蓝天,映照治理之效;一方净土,承载为民之心。

“以前村里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下雨满街臭水;现在家家接管网,出门清水沟。”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村民赵良科笑着说。他的身后,蓄水池塘飞鸟嬉戏,文化墙上“乡村振兴村庄秀,情洒中街碧水流”的标语正是这个枕汾河而居的小村 “治水蝶变” 的真实注脚。

为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介休市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清淤+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汾河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现不见垃圾、不闻臭味、不闻怨声“三不见”。中街村党总支书记赵鹏说:“全村生活污水汇入处理站净化后,与雨水一同注入生态池塘,实现‘家家接管网、户户享清流’的蜕变,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村里绿化,也可输送到附近的企业再利用,不让一滴污水入汾河。”

水的故事,在介休深层延续。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一场“节水革命”正深刻改变着这片土地:

田间地头,智能喷灌机器人实现精准滴灌,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关键处;

介公路学校将水资源循环利用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深化生态绿色校园体系建设;

介休市纬二路的金泰府小区供暖从再生水中提取热源,有效节省地下水开采;

……

这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介休模式”,也是贯彻落实市委书记常书铭在专题会议上提出的“准确把握晋中水情市情的基本特征,全面系统做好治水兴水节水文章,努力打造介休‘四水四定’先行区”的有力实践。

介休全力做好“水文章”的动人故事,是晋中治水惠民的生动缩影。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我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践行使命担当,全面投身汾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部开工,让母亲河重焕生机、碧水长流。系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常书铭,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河长刘星共同签发总河长令——《关于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专项行动的决定》,守护每一条河流,滋养每一片湖泊,创建潇河晋中段、榆次涂河、榆社云竹湖、昌源河祁县段、寿阳白马河、左权柳林河6个幸福河湖,探索北方季节性河流创建幸福河湖晋中样板。黄河流域10个县(区、市)全部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

除了治水兴水节水,我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市城区空气改善率全省第二,国考断面水质稳定改善,和顺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版图正在持续扩张,呈现出蓝天白云常相伴、碧波流水绕城乡、山川凝翠万物苏、一方净土安民心的生态画卷。

转化“金山银山”

多元路径激活发展新动能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

市委书记常书铭在左权调研时提出“深挖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积极开拓乡村生态价值转换途径,统筹乡土风情、民俗文化传统建筑、田园风景等,构建乡村多业态集聚供给体系,以生态产业化推进绿色发展,让‘生态增绿’与‘群众增收’有机统一”等系列要求,为我市进一步走好绿富同兴“晋中路径”指明了方向。

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左权清漳河蜿蜒而过,美丽如画,吸引着晋中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等师生前来进行写生创作,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钱景”,让生态价值在画笔下转化为发展动能。

“这生态饭吃得香,还能和华北豹做邻居!去年光靠这田,全村人多赚了12万元。”和顺县马坊乡小南沟村村民梁中堂,站在“豹乡田”里,望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脸上漾开了花。“豹乡田”采用生态友好型种植方式,不仅为华北豹保留了栖息地和生态廊道,还通过“土地流转金+管护工资”让村民收入翻番。同时,借助“豹豹星球”IP推广,助力特色农产品闯市场,实现“护豹”与“富民”双赢。

在和顺县南天池村,以“生态佳”谋划“生态+”,把“牛郎织女”文化融入生态旅游,打造文化园核心景区,新建牛郎街、织女街等景观,开发 “喜服”“喜绣” 等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生活“节节高”。

“生态+科技”的探索实践也精彩无限!

在介休安泰集团的微藻养殖阳光房内,上演着变“碳”为“藻”的奇迹。这里,国内首台套CO2捕捉、制藻等设备满负荷运转,先进的监测设备实时把控藻类生长情况。“这是我们的‘黑科技’——NPS系统,它能够深度降解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再次捕捉粉尘重金属,获得洁净的CO2作为微藻的生长基,经光合作用,生产出高附加值、高营养价值的藻粉。”山西安泰恩懿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介绍,该项目开创了国内微藻固碳先河,实现了经济与环保共赢。

生态修复与产业增收的双赢故事在昔阳县三都乡三都村精彩演绎,面对土壤结构受损、煤矸石堆积等突出问题,当地创新采用“煤矸石+菌草”模式,实施500亩菌草试验种植项目。项目负责人李慧明表示:“该项目可吸纳40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至1.2万元。我们将编制《矿区菌草复绿技术手册》,推广至更多矿区和生态修复项目中,助力复垦土地高效利用,为北方类似矿区提供样板。”

在和顺蓝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建筑垃圾进入生产线,经过破碎、筛分、成型等工序,变身成整齐美观的环保砖块,为循环经济注入新动力。

从农田到车间,从山间到河畔,我市创新多元转化“金山银山”,奏响了晋中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乐章。

筑牢幸福靠山

生态惠民共享怡然美生活

绿水青山映初心,“金山银山”惠民生。我市将“两山”理念融汇于发展血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绿水青山”的红利直抵人心,筑牢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

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从美好愿景变为日常现实,“口袋公园”、特色游园遍布城乡,串珠成链,连接起愈发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

榆次区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这座“天然氧吧”以高达80%的森林覆盖率和丰富的负氧离子,成为市民康养休闲的好去处。“坐缆车看林海,走玻璃栈道观景,来一次‘森呼吸’,这种感觉太美妙了!”来自太原的游客田丽媛沉醉其中。

在湿地岸边,“观鸟赏景、乐享自然” 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祁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波潋滟,草木葱茏,“鸟中大熊猫”黑鹳成了“常客”,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展翅飞翔,引得市民与游客驻足拍照。榆次潇河湿地公园、左权清漳河湿地公园入选山西省观鸟线路图,人们沉醉于鸟鸣天籁,乐享美好生活。

在乡村民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新内涵。昔阳县大寨镇郭庄村千余亩水域碧波荡漾,“水云间”精品民宿内,游客品茶观鹭,孩童环湖嬉戏,展现出一幅“推窗见水、开门见绿”的生态画卷。郭庄村以“村库联动、以水兴村”,走出一条生态赋能、业态创新、群众共享的绿色低碳村庄发展之路。郭庄村党委书记毛瑞涛介绍:“我们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对农产品实行‘保底收购+溢价分成’模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产业链增收。”

同样,在榆社县云竹湖畔,村民梁利一家热情招待游客。“好生态就是我们的‘金饭碗’!”他笑着说。依托云竹湖生态修复带来的美景,他家开起的特色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

山川秀美,万物并育,和谐共生,和美永续。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三只优雅灵动的疣鼻天鹅在潇河湿地公园起舞,这是我市首次记录到疣鼻天鹅的踪迹,填补了我市该物种观测空白;四只新成年华北豹个体被捕捉到珍贵影像,其中编号HS2502M的雄性豹,其踪迹已扩散至和顺县城北部的麻衣山区……这是晋中生态持续改善的生动证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注脚。

逐绿前行谋发展,生态赋能向未来。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强调,要扎实做好生态环保工作,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做好治水兴水节水文章,全面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建设美丽晋中。晋中正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全域发力绘就青绿画卷,继续书写更多动人的“生态共富故事”。

记者 李晓雯

摄影 张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