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顽强拼搏 真抓实干

让历史融入当代

—— 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守正创新”之路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24

近日,平遥古城东大街21号院内,工匠们正在对姜家宅院进行精心修缮,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木梁都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下恢复昔日风采。这处传统民居的修缮,是我市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的微观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广袤的三晋大地,历史文化遗产浩如繁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考古发掘、非遗传承、古建保护等重点,精心描绘着千年文脉的当代图景。今年8月1日施行的《山西省支持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条具体措施聚焦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保护利用等关键环节。

我市牢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推进活化利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当代、走进生活。

悉心守护

让文化遗产“好”起来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我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牢牢守住古城安全底线,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近日,市委书记常书铭走进正在实施修缮的姜家宅院,实地察看传统民居现状和周边环境,了解古民居历史沿革、修缮规划设计等。他强调,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传承,要遵循文物保护“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恢复并保持其原汁原味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好传统民居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

在晋中,有着5539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其余绝大多数为低级别文物。

“低级别”并不意味着“低价值”,很多低级别文物所蕴藏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为此,我市出台《关于印发推动全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晋中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十八条措施》,围绕受灾文物保护、低级别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安全主体责任等方面,搭建起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营造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寿阳县平头镇窑子上村将军庙,2021年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傅山功法传承人出资认养,投资约250万元,借助全网粉丝“50万+”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开展武术及非遗五峰山傅山导引养生功法教学,受训学员3000余人,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农产品等业态经济,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这样的案例,在晋中不胜枚举。

用心转化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我市是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市,老祖宗和大自然留下的“宝贝”重若千钧。近年来,在“科技赋能+创新理念”助力下,古老的文化遗产正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步入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介休张壁古堡,“张府招婿”互动表演的诙谐台词引得观众欢笑连连;“张壁点灯”沉浸式演出则带游客瞬间穿越到古代感受张壁大捷的激动时刻。“文旅+演艺”通过精心编排的实景剧目,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古堡的历史脉搏,生动的表演形式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可触。

从盛世飞天到众生百态,一幅幅壁上瑰宝尽在眼前;从时代沧桑到民族兴衰,百余幅精美壁画璀璨于世……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在山西晋之源壁画艺术博物馆,透过一幅幅高清扫描壁画,人们能真切感知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珍视文脉的赓续绵延。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持,我市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迎来新变化。平遥古城迎薰门3D灯光秀以见证了2800余年风雨的平遥古城迎薰门城墙为载体,通过三维立体声光电等技术,实现古城墙与动画的完美融合;左权桐峪1941博物馆穹幕影院互动体验项目,再现往昔峥嵘岁月,让观众身临其境般融入真实的抗战历史情境当中,感受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战场经历;王维水墨小镇,游客戴上AR眼镜,诗人从水墨画卷中款款走出,吟诵着千古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匠心传承

让文化遗产“火”起来

走进晋中,仿佛踏入了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在2023年1月通过文化和旅游部评审验收后,晋中全域正式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片孕育了11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地,正在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年3月,我省49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晋中10人入选,位列全省第一。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核心,而传承人的培养无疑又是重中之重。左权县示范小学的课间操时间,千名孩子齐跳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小花戏改编而成的健身操,场面令人震撼。作为左权小花戏在校园传承的重要推动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明珍,看着传统舞步与广播体操碰撞出的新火花,无比激动与欣慰。左权民歌也在传承创新中收获硕果,被选入“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牌案例”。

在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中,山西两个非遗工坊入选,榆社建筑彩绘非遗工坊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榆社古建集团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榆社古建彩绘技艺,成立榆社建筑彩绘非遗工坊。这一举措,不仅为古建彩绘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推动了当地古建产业发展,成为带动百姓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走进非遗工坊的木构件生产加工车间,匠人们正在赶制项目所需的阙口、门窗、雕刻件等,锯声轰鸣,切割、刨铣、镂空雕刻……一个个飞檐翘角、门窗斗拱在他们的精雕细琢下变得精美绝伦。

承载着先祖的智慧、文明的辉煌,从历史中走来,于岁月中沉淀,晋中以天地为笔、以时光为墨,在匠心保护中永存记忆,在恒久传承中赓续文脉,在创新发展中激扬力量,用心用力用情谱写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 闫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