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9-24
科技助丰收
果农喜丰收
丰收节现场
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丰收的色彩,是大自然最绚烂的调色盘。沉甸甸的丰收,写在晋中大地上,映在人们心里。
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主题是“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当“秋分”遇上“丰收”,晋中大地处处是喜悦的丰收图景。
人间最美是金秋,五谷飘香乐丰收。本期,让我们走进晋中的广袤田野,感受这里的好“丰”景。
秋染晋中铺锦绣
金秋时节的晋中大地,处处铺展着丰收的壮美画卷:红彤彤的红枣压弯枝头,红艳艳的辣椒如火焰般跃动,金灿灿的玉米粒饱穗沉,晶莹剔透的葡萄缀满藤架……粮谷满仓、瓜果飘香,空气中弥漫着收获的甜蜜与欢欣。
眼下,祁县15.9万亩酥梨已进入成熟期,果农们加紧采摘,尽享丰收的喜悦。在祁县梨苑新村酥梨种植区,饱满圆润的酥梨挂满枝头,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金黄色光泽,令人垂涎欲滴。果农们敏捷地穿梭在梨林间,熟练地采摘着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丰收喜悦。种植户郭伟锋望着满树硕果,满心欢喜地说道:“瞧这酥梨,品相上乘,今年又是个丰收的好年头!”
与此同时,祁县贾令镇贾令村的田野上,玉米收割机轰隆作响,一排排玉米连秆带穗被整齐卷入机械,摘棒、剥皮一气呵成,农民们趁着晴好天气,争分夺秒地抢收秋粮,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安全归仓。他们的身影在金黄的玉米地中穿梭,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丰收图景。
太谷区任村乡郝村的“玫瑰香”葡萄也迎来甜蜜丰收。藤蔓叠翠,果香四溢,串串紫红饱满的葡萄沉甸甸地垂坠枝头,阳光透过绿叶洒在晶莹的果粒上,更显剔透诱人。在果农芦福昌家的葡萄园里,全家老少齐上阵,采摘、分拣、装箱,一派欢腾忙碌。“咱们郝村的土质独特,种出的葡萄格外香甜。今年前期天气偏旱,反而让葡萄的口感更佳,现在订购电话络绎不绝,我们忙得开心,也忙得值得!”芦福昌边整理果箱边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对丰收的无限憧憬与喜悦。
(李娟)
“特”“优”农业活力足
金秋九月,左权核桃迎来丰收季。在拐儿镇旧寨村的核桃林里,农户们正忙着分拣、晾晒丰收的果实。左权核桃栽培历史已超千年,如今正通过产业升级续写振兴故事。
“村里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行托管模式,实现了核桃规模化管理。”旧寨村党支部书记崔世忠介绍,作为核桃资源分布核心区,全村种植面积达630余亩,今年青皮核桃预计产量突破65万斤,经济效益达50余万元。左权县大力推行的核桃树托管工程已覆盖19万亩,专业团队提供从修剪到施肥的全流程服务,有效提升了核桃的产量与品质。今年全县核桃总产量预计突破1800万公斤。
在品种改良方面,左权县落实改良任务5040亩,嫁接适销对路品种,并培育绵核桃种质资源圃。龙头企业麻田顺康公司建成多条生产线,年转化原品核桃1.35万吨,去年惠及4600余户农户,助农增收3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在榆社县云簇镇的胡萝卜种植基地,另一幅丰收画卷正在展开。一垄垄胡萝卜植株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田间进行除草管护。在镇党委引领下,北村“两委”既当“领头雁”,又当“实干家”,率先投入并承担风险,引进新技术破解灌溉难题。
“去年种植了40余亩胡萝卜,效益挺好,今年扩大到了240余亩,采用滴灌技术实现两季收成。”北村党支部书记任军飞说,这带动了100余名务工人员,每人能增收3000元至4000元。胡萝卜种植从“一季靠天收”转变为高效农业“两季旱涝保收”,预计亩产3000斤。
胡萝卜作为短周期经济作物,采收季需要大量劳动力,基地雇佣周边村民参与采收,让村民实现了“务农、顾家、增收”三不误。如今,特色种植业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杠杆”。(史俊杰)
田间地头乐秋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日前,记者走进昔阳县孔氏乡,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果农代志芳的果园里热闹非凡,九月中华大寿桃硕大饱满,沉甸甸地压弯了枝丫,成片的香梨裹挟着清甜的果香弥漫田间,刚摘下的西梅醇厚多汁、回味悠长。
在田间地头,果农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采收、搬运、分拣、装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代志芳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我们这里的鲜果果实饱满、口感清甜多汁,而且今年经过科学管理,梨和桃产量特别高,收成特别好,平时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我们还联系了河北的订单,销路根本不用愁!”话语间,满是自豪与喜悦。
“10元3斤,东赵的小白梨,可甜了,快来买吧!”在榆次区菜园街便民市场,东赵乡的果农张大姐吆喝着,她种植的小白梨非常受欢迎。张大姐说:“我每天早早就来这里卖小白梨了,有很多老顾客来回购,都说我们东赵的小白梨好吃。”简单的话语,透露出她对梨儿丰收的喜悦。
作为榆次苹果的主产区之一,庄子苹果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苹果是他们发家致富的饭碗。在果树种植户李兴庄的果园里,挂满了红彤彤的大苹果,老两口忙着采摘、装箱,空气里弥漫着苹果的清香和丰收的喜悦。
今年66岁的李兴庄是个有心人,他侍弄的果园很精心,从施肥、浇水到修剪枝叶,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李兴庄拿着自己的苹果告诉记者:“以前不懂技术、市场,苹果的口感、外形、产量都不行,这些年在果树专家的建议下改种了新品种,效益好、增收快,我们果农的日子虽辛苦,但真是越过越幸福。”
(王爱媛)
科技赋能促发展
智能温室大棚里蔬菜加速生长,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区内玉米长势旺盛……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将科技创新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推广农业生产“四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寿阳县景尚乡贾豹村玉米单产提升集成技术示范区,一套“会思考”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格外引人注目。500立方米的储水仓与三种有机肥储箱相连,通过管道和发电设备实现“按需施肥”。百米外的监测终端实时回传土壤墒情、养分数据,自动生成灌溉方案。技术总监柴亚男介绍,借助云数据智慧平台,仅需4人就能完成5400亩玉米大田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生产检测全流程。水肥同步施用使氮肥利用率从35%提升至60%,每亩节水超20吨,还减少了化肥面源污染。
今年5月,寿阳县凭借农业产业基础、科技赋能及品牌塑造等优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名单。随着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红利的释放,当地正全力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样板”。
科技赋能的场景在我市并非个例。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所见到的景象让人震撼:地上、空中安装有各种管道和仪器,随处可见的是物联网智能设备、智能水肥一体机、逆渗透纯水机组、多介质过滤器……在各种高科技的助力下,各类果蔬长势喜人。
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植物工厂相关技术人员说:“省力轻劳、智慧调节是大型植物工厂的特点。在这里,所有的蔬菜生长参数都是经过大数据精准调控后生成的智慧决策,电子显示屏会显示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实时更新营养液数据等。”(张凯鹏)
文旅融合绘新篇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介休市义安镇桑柳树村的汾景农家园,巨峰葡萄挂满枝头,颗颗圆润饱满。“咱这葡萄不催熟、不打农药,口感特别醇正。”9月21日,汾景农家园负责人马建德正拿着手机拍摄小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宣传采摘园。马建德自信满满地说道,“视频发出后,点赞、留言不断,采摘园里游客络绎不绝。”
在采摘园里,游客们手持果篮,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他们仔细挑选着心仪的葡萄串,亲手剪下一串串沉甸甸、紫莹莹的葡萄,感受着丰收的喜悦。一位带着孩子的游客笑着说:“领孩子来这里采摘特别有意义,不仅能让孩子近距离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还能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一家人在这儿享受田园乐趣,别提多惬意了。”
马建德种植水果已有十几年,他悉心钻研果树栽种技术、精心管理果园、坚持生态种植,以此保证果实的品质。马建德表示:“今年气候适宜,葡萄的产量增加了20%。”看着每一位前来采摘的游客手里都提满了果实,马建德别提有多自豪了。
“咱们的果子口感清脆爽口、汁水充足,大家尝尝。”9月22日,在平遥县镇国寺游客集散区,襄垣乡文明实践所志愿服务队工作人员将切好的酥梨分享给过往游客,推介家乡酥梨。
近年来,襄垣乡接连举办梨花旅游活动、酥梨推介会等,还在镇国寺导游讲解中融入酥梨栽培历史、民俗故事等文化元素,让游客在领略千年古刹韵味的同时,感受农业特色与文化底蕴。
从介休的葡萄采摘园到平遥的万亩梨园,农文旅融合正为晋中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让游客体验田园乐趣,让农民收获丰收喜悦,奏响乡村振兴的“丰收曲”。(武玲芳)
记者手记
丰收节里看“丰景”
□张颖
当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秋风拂过晋中大地,金黄的麦浪、碧绿的菜畦、多彩的果园交织成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从昔阳果园的欢声笑语到榆次街头的梨香飘溢,从寿阳玉米地的科技赋能到介休采摘园的游人如织,晋中正以“特”“优”农业为底色,以创新与融合为笔锋,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晋中的“特”“优”农产品,早已突破“土特产”的简单定义,成为撬动区域经济的产业引擎。平遥酥梨的脆甜、左权核桃的绵醇、榆次苹果的清香……这些产品的“特”与“优”,不仅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得益于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应用与新模式的探索。从鲜果到深加工产品,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特”“优”农业正以“产业思维”重构乡村经济。
在晋中的田野上,农民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他们通过科学管理提升产量,借助新品种改良品质,依托智能设备实现高效管理,与合作社联动资源、用品牌打开市场……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者,而是掌握科技、对接市场的“新农人”。
科技赋农的场景,也在晋中遍地开花。物联网监测土壤、大数据分析作物周期、航天育种培育新品种……这些技术串联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科技变革正在重塑晋中的传统农业。
而晋中的农文旅融合,也不再是简单的“农业+旅游”,而是通过文化赋能、体验升级,构建起乡村发展的新生态。当农田变身景区、非遗融入旅游,乡村不仅收获了经济收益,更激活了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内在活力。
从“特”“优”农业的崛起,到科技赋能的深化;从农民身份的转型,到农文旅融合的活力,晋中正用行动诠释: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各方面的振兴。
策划 / 路丽华
统筹 / 武玲芳
摄影 / 程 婧
制图 / 胡启龙
报眉设计 / 胡启龙